新闻动态
慢性胃炎, 中医调养“三步走”
“王主任,我这慢性胃炎反反复复好几年了,药吃了不少,稍微不注意就又胃胀、隐痛,到底该怎么调才能断根?”在门诊,这是我每天都要回答的问题。慢性胃炎病程长、易反复,单纯依赖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。结合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,我认为系统性的中医调养才是关键。今天,就为大家梳理慢性胃炎中医调养的“三步走”策略,帮助您走出反复发作的困境。
核心认知:慢性胃炎是“生活方式病”
中医认为,慢性胃炎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劳逸失度、外邪内侵(如幽门螺杆菌) 等因素长期损伤脾胃有关。其本质是脾胃功能(运化、升降、受纳)的失调,常表现为本虚(脾虚、胃阴不足等)标实(气滞、血瘀、湿热、寒凝等)的复杂状态。因此,调养必须标本兼顾,分步进行,且重在改变伤胃的生活习惯。
调养“三步走”: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
第一步:缓解不适,控制症状(急则治标)
当胃炎处于活动期,症状明显(如胃痛、胃胀、嗳气、反酸、烧心、恶心)时,首要任务是缓解痛苦,控制炎症进展。
1.精准辨证用药(核心):
肝胃不和(气滞):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,嗳气频作,情绪波动时加重。常用方:柴胡疏肝散 加减(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陈皮、枳壳等)。中成药参考:气滞胃痛颗粒(需辨证)。
脾胃湿热: 胃脘灼痛、嘈杂,口苦口粘,恶心纳呆,大便粘滞,舌红苔黄腻。常用方:清中汤 或 连朴饮 加减(黄连、厚朴、栀子、半夏、茯苓等)。中成药参考:三九胃泰颗粒(清热化湿)。
脾胃虚寒: 胃脘隐痛,喜温喜按,食少便溏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。常用方:黄芪建中汤 或 理中丸 加减(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党参、干姜、白术等)。中成药参考:附子理中丸、香砂养胃丸(温中和胃)。
胃阴不足: 胃脘隐痛或灼痛,口干舌燥,饥不欲食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。常用方:益胃汤 或 沙参麦冬汤 加减(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生地、石斛等)。
胃络瘀阻: 胃痛如刺,痛有定处,拒按,或有黑便史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。常用方:失笑散 合 丹参饮 加减(蒲黄、五灵脂、丹参、檀香、砂仁等)。
(重要提示:以上方剂仅为举例,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后,个体化开方!)
2.严格饮食管理(基础):
忌口关键: 绝对避免辛辣刺激(辣椒、生蒜、烈酒)、油腻煎炸、生冷冰镇、浓茶咖啡、粗硬难消化食物。
温和饮食: 选择易消化、温度适宜的软食、半流质(如软面条、小米粥、蒸蛋羹、炖烂的蔬菜)。
少食多餐: 减轻单次消化负担。
细嚼慢咽: 充分咀嚼,减轻胃负担。
情志疏导(常被忽视): 焦虑、压力会显著加重症状。学习放松技巧(深呼吸、冥想),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。
第二步:修复脾胃,固本培元(缓则治本)
当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后,工作重点转向修复受损的脾胃功能,改善体质,减少复发基础。此阶段需耐心,非朝夕之功。
1.持续调理体质(辨证延续): 在第一步辨证基础上,根据体质偏颇(如脾虚、气虚、阴虚、阳虚),调整方药,以补益、调和为主,逐步减少“攻伐”(如清热、破气)之品。常用调理方向:
健脾益气: 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为基础加减。
温中健脾: 理中丸为基础加减(虚寒明显者)。
滋养胃阴: 益胃汤为基础加减(阴虚明显者)。
疏肝健脾: 逍遥散为基础加减(肝郁脾虚者)。
2.药膳同调,温和滋养: 将药食同源之品融入日常:
脾胃气虚/虚寒: 山药小米粥、生姜红枣茶、胡椒猪肚汤(适量)。
胃阴不足: 石斛麦冬瘦肉汤、银耳百合羹(少糖)、藕粉。
兼湿浊: 薏米山药粥、陈皮水。
3.艾灸温养(虚寒者尤宜): 温和灸 中脘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 等穴,每周2-3次,温补脾阳,促进气血生化。(阴虚、湿热者慎用)
第三步:习惯养成,长治久安(重在巩固)
防止复发,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根本。这是最容易忽视、却最关键的一步!
1.饮食纪律终身制:
规律三餐: 定时定量,早餐必吃,晚餐不过晚、不过饱(7-8分饱)。
温和烹饪: 坚持蒸、煮、炖、焖,少煎炸烧烤。
温度适中: 拒绝过烫、过冰。
细嚼慢咽: 形成习惯。
限制刺激物: 烟、酒、浓茶、咖啡、辛辣等,即使无症状也需严格控制量或戒除。
根据体质选择食物: 巩固第二步的体质认知(如虚寒者避生冷)。
2.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: 找到健康的减压方式(如运动、爱好、社交),避免长期精神紧张。
3.规律作息,避免过劳:
保证充足睡眠: 尤其避免熬夜(23点前入睡最佳)。
劳逸结合: 避免过度体力或脑力消耗。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拳)有助气血流通。
4.关注幽门螺杆菌(Hp): 如检测阳性,且医生建议根除,应遵医嘱规范治疗,并注意分餐、餐具消毒等预防再感染。
5.定期复诊/自查: 即使无症状,也建议定期(如半年或一年)找中医师调理体质,或进行必要检查(如胃镜)。关注身体信号,稍有不适及时调整。
王主任特别提醒
1.“三步”非截然分开: 常交叉进行,如第一步也需注意习惯,第三步也可能偶尔用药。核心是把握当前主要矛盾。
2.个体差异巨大: 无“通用方”。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,一人一方,动态调整。
3.耐心与信心: 慢性胃炎调养是“持久战”,需数月甚至更长时间。建立信心,坚持正确的方向。
4.警惕报警信号: 如出现消瘦、贫血、呕血、黑便、吞咽困难、腹部包块等,立即就医,排除恶性病变。
慢性胃炎的调养,是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的生动诠释。遵循“缓解症状 -> 修复根本 -> 巩固习惯”这三步走策略,系统施治,持之以恒,方能打破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,重获脾胃安康。记住,您的胃,值得最用心的呵护!